近期,“54岁河南阿姨备考30年考上中国政法大学”的消息在网上热传。高铁上举录取通知书的照片、跨越地域与年龄的追梦故事,让不少人直呼“励志”。可没过多久,学校就出面核实——没有50岁以上河南籍考生的录取信息,这场感动全网的“追梦故事”,原来是场彻头彻尾的骗局。
细想之下,这样的虚假信息能传播开来,无非是抓住了大家对“励志故事”的好感。无论是年过半百仍求学的坚持,还是从县城到北京的跨越,都戳中了人们对梦想与奋斗的向往。但编造者显然没考虑,虚假故事一旦被戳穿,消耗的是公众对真实事件的信任。以后再遇到真正的高龄考生、励志案例,大家可能会先打个问号:这会不会又是假的?
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类虚假信息背后往往藏着“流量生意”。编造者靠博眼球的故事吸引关注,后续可能引流做考研培训、卖学习资料,把公众的感动变成赚钱的工具。而社交平台如果对这类信息审核不严,就成了虚假内容传播的“帮凶”。
要遏制这种歪风,既需要平台加强审核,对编造虚假信息的账号严肃处理;也需要大家多一分理性,看到“爆款励志故事”时,先查查来源、辨辨真假,别让自己的感动被人利用。
文字/金妮
视频/陈久菊
编辑 李海钦
二审 伍少安
三审 蒋叶俊